祖墩乡试水“垃圾分类兑换银行”引导村民垃圾分类

2017-01-04 10:12:56来源: 本站原创 字体大小: | |

“垃圾”不仅能兑换肥皂、牙膏等日用品,还能兑换练习本、铅笔等学习用具。3日,我们从松溪县祖墩乡了解到,该乡已在集镇所在地试水“垃圾分类兑换银行”,通过以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垃圾兑换相应的生活、学习用品的方式,鼓励和引导村民参与垃圾分类行动。

试水“垃圾分类兑换银行”,是祖墩乡在试点了三年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后的又一创新做法。早在2014年,祖墩乡就在美丽乡村“万人保洁”、“垃圾不落地”的基础上,在集镇所在地上下店村试点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引导村民把垃圾分为“可腐烂的”和“不能腐烂的”两类归集,“可腐烂的”垃圾由镇里统一收集进行沤肥处理,“不可腐烂的”垃圾又分为可回收、不可回收两类,不可回收的垃圾经过压缩后转运到县里进行无害化处理。

“通过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我们乡的生活垃圾已连续三年年均减量10%以上,垃圾总量由2013年的1160多吨,降到目前的900多吨。”祖墩乡党委书记陈建斌介绍说。

事实上,祖墩乡做的完全是“亏本买卖”:垃圾运至县里处理,每吨不包运费就补助100元,祖墩乡一年减量的垃圾,折算起来“值”几万元。可祖墩人有自己的想法:乡村美不美丽,关键在村民的行为习惯;关键在村民的思想观念。通过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减少了垃圾量,少拿了补助款,可改变的是村民随意处理垃圾的习惯,培养的是村民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

村民张炳灿原是贫困户,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上下店村建了新房、安了新家。现在,他已习惯了把不同的垃圾倒进不同的垃圾桶。村民朱银娇,一次看到县里的卫生督察组来检查,赶紧放下孩子,蹚着冰冷的河水把垃圾捡起来。今年才8岁的叶欣妍,看到爸爸随地丢了个烟头,不仅帮着捡起,还做起了爸爸的思想工作……

“早在几年前,我们村与大多数村一样,垃圾随地乱扔、乱倒,河里、沟里、路边,都是垃圾的地盘。” 60多岁的保洁员赵玉秀介绍说,“可是现在,村里几乎没有什么垃圾需要打扫了。”

“垃圾分类兑换银行”,正是在村里几乎“没有垃圾可扫”的情况下设立的。作为发起人,陈建斌认为,过去抓美丽乡村建设,祖墩从“美丽家庭”抓起,抓出了“国家级生态乡”“省休闲农业示范乡”,现在成立“垃圾分类兑换银行”,是希望以此为载体,加强对村民的环保教育,让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本文出处:http://www.feiji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