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王国重新审视野蛮消费

2017-01-11 09:40:24来源: 本站原创 字体大小: | |

雾霾带来的不安未曾退去,一则纪录片又给了我们重重一击。  

 

垃圾山下,脏水坑旁,恶臭的空气里,用废弃针喝水的小男孩、把不知做过什么的塑胶手套吹成气球玩耍的孩子、满脸苍蝇的小婴儿:《塑料王国》里,处处惊心。  

 

片子的导演称,《塑料王国》是对“外国垃圾在中国的处理”这一基本事实的深度调查。  

 

外国垃圾为什么要在中国处理?“因为中国的市场实在太好了,中国买主愿意出别人两倍的价钱。”   

 

塑料王国里的人们,为什么冒着生命的危险,接纳并处理着这些垃圾?因为原价4000元/吨的塑料垃圾,经过加工处理变成塑料颗粒,转手就能卖到一倍的价格,这比种庄稼的收益高出了太多。  

 

商人的本性是逐利的,贫穷让老百姓(603883,股吧)回不了头,监管部门在这样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也难逃责任,但在这里,笔者更想说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面对这样的事实,真的就只能指责商家无良、抱怨政府无力吗?从雾霾到垃圾围城、再到塑料王国,我们只是受害者吗?  

 

仅以“新的社会阶层”这一群体为例。中共中央统战部宣传办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消息均提到了这一群体,以民营企业和外企管理技术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为主的这部分人群的主要特征便是高收入、高消费。在北上广深地区,“新的社会阶层”并不少见,他们希望像美国人一样一家有几辆汽车,需要吃穿用度日日充盈、季季翻新,希望孩子能够拥有全套美国孩子的玩具,希望有过不完的双十一购物节……他们的收入水平能够承受这样的消费,但是我们的生态环境却承受不起这样的消费。  

 

每一次消费行为的背后,都是碳排放。就算不考虑与许多人间隔尚远的垃圾围城和塑料王国,只考虑空气污染的因素,每一次购买行为的背后,生产企业在耗电、供电企业在燃煤、包装企业在释放挥发性有机物、物流车辆和快递小哥也贡献着PM2.5。曾经,“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的口号触动了许多人,让中国人的餐桌上少了鱼翅,让火热的象牙、犀牛角市场趋冷,如今,这句话同样适用。  

 

当然,拉动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但拉动内需的要义在于开发尚待被开发的消费,与之伴生的应该是中国十几亿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无意义的购买与浪费不应被列入其中。  

 

追求更好的生活是无可厚非的奋斗目标,但在这一过程中,是不是应该停下来想一想,人口和资源的重压之下,生态环境恶劣至此,你不行动,我不行动,问题还有解吗?谨慎消费,多想想商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每一个人对雾霾、对垃圾围城、对塑料王国应负的责任。

本文出处:http://www.feiji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