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童彬原建议推行全面“禁塑”

2017-01-17 10:42:48来源: 本站原创 字体大小: | |

为减少白色污染,我国在2008年6月1号出台了“限塑令”,依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但7年多过去了,这一规定如今似乎逐渐被人们遗忘。不仅集贸市场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大行其道,商场、超市内大量的免费塑料袋,也让“限塑令”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为此,湖南省政协委员、中国硅藻泥行业协会执行会长、蓝天豚绿色建筑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童彬原在2017年湖南省“两会”上提案呼吁拒绝白色污染。

 

大量使用塑料袋不仅浪费资源,还会产生“白色污染”,不利于垃圾处理。为了减少使用塑料袋带来的危害,多地都曾提倡使用“环保袋”、“菜篮子”,但效果均不明显。塑料袋使用的难题亟待破解。

 

一、令人堪忧的现状:

 

一组走访居民小区塑料袋消费情况的调研发现:“限塑令”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塑料袋的消费起到了抑制作用,居民日常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所下降。但是,“限塑令”减量化的作用并不明显,基本局限于大超市和商场等正规零售商。对于占了消费结构近60%的无标识塑料袋,“限塑令”基本上没有起到约束作用。以至于当超市和大商场塑料袋的免费使用被限制之后,反而助长了无标识塑料袋的消费,从而架空了“限塑令”减量化的效果。

 

“限塑令”规定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价格的杠杆调节机制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鼓励公众合理使用塑料购物袋,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收费限制使用,一是需求价格弹性,弹性大的话,确实有可能大幅度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但弹性小的话,则只能为消费者增加负担,却无法减少塑料袋用量。二是消费者付费以后,会产生代偿心理,使用起塑料袋来反而会更理直气壮,本质上与禁塑令的环保目的背道而驰的。

 

“限塑令”在施行之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并未实现。

 

包括超薄塑料袋在内的各种不可降解塑料袋,是由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制成的,这类污染物如果焚烧,很可能产生二恶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果填埋则会加速土壤板结,而且会让其他垃圾的降解速度变慢。

 

中国既是塑料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一组数据显示: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贸易总额有1240亿美元,其中11.1%竟然来自垃圾进口,而美国只是中国垃圾进口源之一;全球每年生产约700万吨塑料袋,我国每年生产3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中国消费6000万吨以上。

 

由此可见,“限塑令”出台后没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塑料袋泛滥的情况没有根本改观,“白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超薄塑料袋禁而不绝的原因是,各地工商部门对非法销售超薄塑料袋查处不严,即便查到也以教育整改为主。同时,部门之间相互推诿造成的执法缺位,各地区之间缺少联动产生的执法割据,这些都是超薄塑料袋违法生产、流通难以禁止的重要原因。

 

真正要拿住“白色污染”的七寸,必须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塑料袋说“不”,全面禁塑体现了现代环保理念,是对“限塑令”的补充与深化,对于引导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环保习惯的积极意义不可低估。而且“禁塑” 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的环保消费方向。从我国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度上来看,已经是时候将“限塑令”升级为“禁塑令”了。

 

二、相关建议:

 

1、改“限塑令”为“禁塑令”,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而代之以可降解塑料制品。各省市可根据情况给出“禁塑”时间表及具体实施细则,并尽快将“禁塑令”列入地方立法计划。

 

2、“严打”超薄塑料袋,从生产流通的源头治理尤其重要。一个是生产制造这种塑料袋的源头,一个是使用这种塑料袋的源头,都必须想方设法严卡死堵。坚决取缔黑作坊的同时,对超市商场销售的塑料袋也要管起来。“限塑”变成“卖塑”,这说明有关法令自身存在着局限性,要从我国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度上来看。

 

3、给予环保塑料袋生产企业一定补贴,把环保袋子的价格降下来,让“禁塑令”可以顺利成行。可降解的环保塑料袋之所以难以普遍使用,主要原因就是价格问题。环保塑料袋价格比较高,小号购物袋价格约0.6元,大号的约0.8元,比传统塑料袋要贵3倍左右。价格问题是阻碍“禁塑令”启动的主要难关,其实面对难题也不一定非要“硬碰硬”。传统塑料袋造成的污染损失巨大,政府部门与其花费巨资治理环境,不如转变思路。

 

4、湖南作为“两型社会”的试验区和先行地,可向兄弟省市取经问道,尽快成为推行全面禁塑的试点省份。要把“限塑”改为“禁塑”,须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和商家的习惯,而新习惯的养成不易,旧习惯的破除更难。吉林省自2015年1月起施行“禁塑令”,成为首个全面“禁塑”的省份。据媒体报道,目前长春市的大超市、大商场,基本完成了环保塑料袋对传统塑料袋的替换,一些超市的老年消费者几乎全都不再购买塑料袋,而是自带“装备”。但从全省范围看,替换率尚不到50%,但至少吉林迈出了全面禁塑的一大步。

 

5、确保“禁塑令”顺利实施,严格执法是关键,必须加大执法力度,实现在全省的大型商场、超市全部替换,并逐步攻克自由市场、小商小店的替代难题。目前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既有对一些自由市场、小商小店监管不到位的原因,也有产业发展时间较短、产业链条和销售体系尚未完善的原因,甚至有一些商家为消化此前的库存,夹杂使用传统塑料袋。因此推行一项法令,必须要出台相应的强制措施,有关部门必须拿出办法并严格执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文明需要。比如目前吉林省规定对违者处以1000元到3万元罚款,并加强对农贸市场、超市商场的巡查,还开通12315举报投诉平台24小时受理投诉举报,以及其他配套措施。政府部门还可以要求超市商场等“卖塑”大户,以原价收回传统塑料袋,禁止商家靠“白色污染”赚钱。加大处罚的力度的同时要执法到位,哪个商家也不会因为几毛钱几块钱的塑料袋,受到几万块钱的罚款,违法的成本也可以直接决定禁塑的效果。

 

6、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增加公众环保意识是非常关键的辅助方式。比如爱尔兰的做法是,在征收塑料袋税的同时,采取了大量的公众教育活动。每户家庭都会收到一份小册子,详细介绍了塑料袋的危害、为什么要征收塑料袋税、征得的税款将如何使用等问题。在爱尔兰,塑料袋已经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社会上已经形成不接受、不欢迎塑料袋的氛围。这也是爱尔兰得以成功“限塑”的关键。通过公众教育活动,让公众切实地认识到“限塑”的必要性,并且明确了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在前述周红等的论文看来,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使得少用或不用塑料袋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二是能够充分发挥公众监管的作用。公众监督的广泛性、随时性,可以有效地克服摊贩等非正规经济所具有的分散性、流动性,能够显著地降低监管的难度和成本。邓栋

本文出处:http://www.feijiu.net/